碧水东流,浩浩汤汤。长江自江西入安徽,流经安庆、池州、铜陵、芜湖、马鞍山五市,蜿蜒416公里。
作为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省份,安徽近年来坚持问题整改与污染防治并重,保持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定力,切实担起共同维护“一江碧水向东流”的重任,推动美丽长江(安徽)经济带高质量发展。
精准治污,修复水生态
金秋时节,位于铜陵市义安区的天井湖南湖景区波光粼粼,岸边绿草如茵,不时有鱼儿翻腾跃出湖面。“现在南湖已经闻不到蓝藻的腥味,湖水更清澈,景区颜值更高了,来休闲散步的市民游客越来越多!”铜陵市民张先生乐呵呵地对记者说起南湖的变化。
天井湖南湖距离长江约1公里,通过黑砂河与长江相连,是铜陵市集中式饮用水备用水源地。前些年,随着附近居民增多,南湖水质出现了总磷超标、局部水域富营养化、垃圾漂浮等问题。为持续改善南湖水质,今年3月,铜陵市启动天井湖南湖水环境提升工程(一期)。
据项目负责人介绍,该工程按照“内源污染治理 生态修复”的思路,通过生态清淤、底质改良、水生植物种植等举措系统整治水污染,提升水质,恢复生态功能。如今,南湖各类水生植物长势良好,水体透明度由原来的0.5米提升到了2米左右。
近年来,安徽全面排查整治长江流域内入江排污口,完成溯源分类,并实施沿江1公里、5公里、15公里“三段线”分级管控措施,严守污染物入江“三道防线”。我省对长江干流4558个排口进行全覆盖排查、监测和溯源,确定691个排污口,对其中97个工业企业排污口安装联网自动监控设备,基本实现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水质监测监控。
环境治理成效明显。今年上半年,长江干流安徽段水质持续稳定为ⅱ类水平。长江安徽段流域8条重要支流、44个水生生物保护区范围内全面实施禁捕,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趋势初显。
水清岸绿,林海成屏障
沿江岸线是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区域。
近段时间,池州滨江公园在短视频平台频频出圈,国庆假期引来众多居民休闲打卡。如今,行走在滨江公园沿江大堤上,郁郁葱葱的林海已经成为长江的坚实屏障,江天水云阔、“见江即见绿”已成为长江池州段的真实写照。
曾几何时,这里却是尘土飞扬,市民望而却步。住在滨江公园旁的市民李女士的感受最深:“以前这里是507码头片区,废旧工厂、养猪场以及各类违章建筑扎堆,泥沙淤积、污水横流、杂草丛生。”
近年来,池州市对507码头区域内各类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关闭,对沿江6家企业以及开发区沿线部分房屋征收搬迁,彻底解决污染源头。同时开展生态复绿、设施更新,建设临江步道和绿道,池州滨江岸线由此华丽蝶变。
近年来,我省各地稳步推进“四廊两屏”林业重点工程建设,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长江流域内生态修复,持续推进长江沿岸废弃的码头、厂区、矿山等复绿,大力实施湿地保护修复,加快实施长江干支流两侧宜林荒山荒地、石质山地的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,积极营造护堤护岸林、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。
据统计,我省沿江五市现有14处湿地被纳入省级重要湿地名录(第一批),其中池州升金湖为国际重要湿地。建有湿地公园16处,包括国家级7处、省级5处。同时,加大对沿线湿地的监测巡护排查力度,全力杜绝一切采砂、取土等破坏湿地行为。
退捕上岸,日子有奔头
“以前捕鱼一年赚不了多少钱,如今退捕上岸养螃蟹,秋季螃蟹销售旺,家庭收入多了好几倍,虽然也辛苦,但日子有奔头!”马鞍山市当涂县退捕渔民马五一话语里,有着抑制不住的高兴。
马五一家世代以捕鱼为业。2019年,马鞍山市在全国率先开展长江禁捕退捕,马五一响应号召退捕上岸,安置在当涂县湖阳镇。了解到当地有“捕转养”项目后,他在该镇“捕转养”基地承包了25亩水面养殖鱼虾蟹。现如今,马五一共承包了将近50亩的蟹塘,今年刚投放了2000斤蟹苗和330斤虾苗。
保障渔民“退得出”,更让他们“过得好”。近年来,马鞍山市制定政策,鼓励各县区利用现有水面、滩涂、山场等资源,通过政府引导、政策奖补等,组织推动有能力、有意愿的退捕渔民转为从事养殖业。同时,加强技术指导服务,组织就业帮扶培训,推动退捕渔民稳定就业、增收致富。
自马鞍山市开展在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禁捕退捕转产以来,全市共完成5651艘渔船拆解和1.1万名渔民上岸。长江马鞍山段渔业资源恢复明显,鱼类规模、资源密度较禁渔前分别增长1.5倍、2倍。
近年来,安徽持续加强长江禁捕常态化执法监管,多渠道保障退捕渔民安置就业,不断加大水生生物保护力度,长江禁渔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。我省成为唯一连续3年获得国家禁捕退捕工作综合考核“优秀”等次的省份。今年8月,我省颁布《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实施意见》,聚焦加强联合执法监管、防范涉渔风险隐患、提升安置保障水平等10项内容,系统保护安徽境内长江江豚、中华鲟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及代表性物种,巩固提升禁捕退捕工作成果,推进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。
(本报记者 罗晓宇)
凯发旗舰厅官网的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