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在前面:箱包厂搬进产业园,庄台人吃上“旅游饭”、湿地边扮成“会客厅”、创新力成为“强引擎”、巢湖水映出“亮名片”……八月的江淮,千帆竞发、百卉含英,四年前的殷殷嘱托,安徽念念不忘,牢记在心。
2020年8月18日至21日,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安徽考察调研,先后来到阜阳、马鞍山、合肥等地,深入防汛救灾一线、农村、企业、革命纪念馆等,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防汛救灾一线人员,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、加强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、谋划“十四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,为安徽发展全方位把脉定向。
四年来,全省上下牢记嘱托、勇担使命,坚持改革开放,坚持高质量发展,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突破。
时间检验奋斗成色,理念指引行动方向。近日,中安在线记者再次走进阜阳、合肥、马鞍山三地,探寻这四年,1400多个日夜,三地干群奋进途中取得的新气象、新成就。
中安在线、中安新闻客户端讯阜者,物华风和,丰厚富有;阳者,强大旺盛,开放敞亮。
若没去过阜阳,或许对它的认知还仅停留在几个关键词:农业大市、“百亿江淮粮仓”,“千万人口大市”、“农民工输出大市”……
殊不知,这座千载名城,已远不止于此。
安徽工业重镇、皖北的龙头城市,阜阳城市都市圈……放眼当下的颍淮大地,一个个新老“名片”交相叠加,传递四方,成就着这座皖北重镇的全新风貌,也为这里加速向前,争先上进的城市气质添加新的注脚。
诚如其名,“物阜阳生”——阜阳生动的写照。
朋友圈火了
今年3月,一则消息在阜阳人的朋友圈中“火”了。
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《阜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-2035年)》,批复中,阜阳被赋予新的定位——“皖北龙头城市”,如此表述,在省级文件中尚属首次。
更重磅的是,一个月后,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的《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明确划定“两圈”,即合肥都市圈、阜阳城市圈。
其中,阜阳城市圈包括阜阳市全域及周边市县,是引领皖北发展的核心区域,打造成为皖北城镇协调发展示范区和皖北新兴增长极。皖北龙头城市地位,足以彰显。
“阜阳真过劲!”“大阜阳要出圈”……消息一出,阜阳人的情绪被瞬间点燃,背后,则是近年来阜阳奋进态势的一次集中体现。
数据显示,2023年,经济总量达到3323.7亿元,增速5.8%。稳居安徽省第四、皖北第一。阜阳成为继合肥、芜湖、滁州之后的“安徽第四城”,称其为安徽重要的增长极,实至名归。
“阜阳是一个争先进位的‘上进生’”。这是很多拼搏在外的阜阳人对家乡变化的感慨,进而他们也有了新的变化:回家创业、回家就业。
历史总是在此消彼长中前进。
曾几何时,一波波民工潮,一年年东流去,离开阜阳的人,总是赶路的人,也是养家的人。如今,不再灰头土脸的家乡,终究也唤醒起一份份乡音难改,乡情难却的返乡情。
位于临泉县的立讯精密工业(安徽)有限公司,崭新的厂房内,一捆捆汽车线束走下生产线,销往大车厂,原材料仓库内,刘明正进行仓库收料工作。
立讯精密工业(安徽)有限公司仓库内九成工人为本地人。朱晓桐摄
此前几年,在浙江温州,刘明从事电气行业。今年五月,入职这里,他也感慨:“家乡产业发展迅猛,能在家乡做事,为家乡出力,成了不少阜阳人共同的选择。”
“仓库里的同事90%都是本地人,平均每月能拿6000多元,不比外头差,还有人才公寓,重要的是,离妻子孩子更近了,工作就会更加投入。”
掬起家乡水,洗却外边尘。连续16年开展“接您回家”活动,在阜阳市,大批返乡人员凭借新理念新技术踊跃创新创业,直接带动知识、技术、资本、人才等生产要素加速回流。
今年,阜阳市“回家”活动已累计引导6.35万人回乡创业,创办各类经济实体3.78万个,带动就业48.2万人。
产业群旺了
看到的阜阳总比听到的还要好。
从合肥驱车,向北200多公里,是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(阜合产业园)。在这里,阜阳欣奕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,主要从事显示光刻胶、半导体光刻胶、oled材料等的电子材料和前沿材料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。
“在国内,显示光刻胶起步较晚,10年前基本全部依赖进口,要想突破技术壁垒,又要达到先进水平,一路走来,并不容易。”公司首席运营官陆金波说。
近年来,公司紧跟市场需求,填补空白,陆金波说,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初心。
阜阳欣奕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光刻胶产品。朱晓桐摄
10年耕耘,让这里在产业人才培养、研发创新、品质管控积累了累累硕果,如今,已布局高透过率、高色域、高对比度和高分辨率等高规光刻胶产品,成为国内行业头部企业的同时,也让国产替代有了“皖军”身影。
“2017年,公司大规模量产导入,出货量势如破竹,增长迅速。”陆金波说,目前,光刻胶业务方面,多款产品已实现大规模量产和市场客户突破。
“显示光刻胶产品,在京东方、tcl华星等多家面板客户产线实现多年稳定量产供货,另有显示用特种光刻胶包括低温光刻胶、量子点光刻胶等产品,都属于国内首创。”
无独有偶,位于阜阳市区西北方向的界首市,一根根小纱线,也在“纤”动着大产业。
走进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,偌大厂房里,保暖材料生产设备轰鸣作响。
“2022年冬奥会的中国健儿,穿的都是这里的材料做出的羽绒服。”谈及能在冰天雪地里,守护运动员温暖舒适的秘密,吉祥三宝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荣小瑛透露,就在于衣服里的高保暖仿生绒。
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线。朱晓桐摄
荣小瑛介绍道,公司得益于与东华大学院士团队紧密合作,研发出的仿鹅绒结构高环保暖絮片成了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“主力军”:“这是一种新型纺织材料,除了挡风,还具有轻质保暖、湿态保暖、高蓬松度、高回弹性、可水洗可干洗等优点。”
此外,聚酯纤维、聚酰亚胺等高科技材料在这里也被赋予了新生命,变成防水、阻燃、保暖的新型纺织材料,广泛应用于消防、极寒环境作业等多个领域。
在智能化生产的加持下,公司的订单量持续攀升,市场前景一片光明。
“7月是生产旺季,订单排到了10月份,生产线上已是马力全开。”荣小瑛说,不光是军用产品,公司今年也拓展了民品市场,销售额不断增加,年产值也有望突破3亿元大关。
填补空白,老树开花……新质生产力让新兴产业“壮大”,也让传统产业“焕新”,类似例子,在阜阳不胜枚举。
瞄准实体经济,今年以来,阜阳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。上半年,全市生产总值1698.7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5.5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163.8亿元,增长3.8%;第二产业增加值626.3亿元,增长7.6%;第三产业增加值908.6亿元,增长4.5%。
蒙洼区靓了
一部治淮史,是中国人民斗争史的一部分。
“把70年来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”“要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规律,积极应对自然灾害,与自然和谐相处”“要根据蓄洪区特点安排群众生产生活,扬长避短,同时引导和鼓励乡亲们逐步搬离出去,确保蓄洪区人口不再增多”……殷殷嘱托,蒙洼人牢记在心。
四年来,劳动的身影,也如这8月的盛夏烈日,热情澎湃,这里的人们,忙碌着,拼搏着,也努力赶织着欣欣向荣,蒸蒸日上的画卷。
若问动力来自哪?或许用奉献铸就的王家坝精神是一个答案。
汤汤淮水,浩浩东流,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内,一张张历史影像、一件件文献实物叫人驻足,匆匆离乡,步步回眸,一个个蓄洪区群众主动舍弃、暂别家园的故事让“王家坝精神”变得立体。
走出展馆,观望台眺望远方,淮河水,今安澜,王家坝闸工程岿然不动……
从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眺望王家坝闸。朱晓桐摄
成立近9年的小小箱包厂,在总书记来访的第四年,跨出了“大步伐”。
8月13日,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内,记者来到搬迁后的红亮箱包厂。
“前不久搬进来的,昨天刚投产。”王家坝镇副镇长杨冠友如此介绍。
空中俯瞰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。朱晓桐摄
八年前,王恒亮带着满腔热血,投身家乡,创办工厂。彼时,不起眼的扶贫车间,如今喊响了“看好孩子管好田,一天能挣百十元”的口号,正带动当地156人实现家门口就业。
“现有标准化厂房2栋,建筑面积1.6万平方米,是集研发、生产、销售于一体的箱包生产企业。”公司负责人王超前告诉记者,这几年,公司在各级党委、政府的支持下,通过加强合作、扩大产能、改进工艺,实现公司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。
“年产值已从2020年的1100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560万元,今年年产值预计可达4000万元,希望2025年突破亿元大关。”王超前说,2020年8月以来,企业相继注册“红亮”“轟安”等品牌,并成功申请安徽省知名商标,品牌效益与产品效益不断提升,产品远销欧盟、东南亚等13个国家地区。
公司壮大了,工人们待遇如何?生活有变化吗?
缝纫机前,张书燕埋着头,随着此起彼伏的“嗒嗒”声,正忙个不停,今年是她在厂里的第五个年头。
正在工作的张书燕。朱晓桐摄
“新厂离旧厂不远,没啥影响。”和往常一样,张书燕每天早上7点左右,把孩子安顿好,骑着车,不到十分钟就能来厂里做工。
“计件收费也是一样,多劳多得,时间自由,俺能照顾家里。”
“看好孩子管好田”的承诺不变,工人们的工资待遇也在增加:“厂里订单更多了,效益也好了,姐妹们忙得更有劲了。”张书燕擦了下脸颊的汗珠,嘴角露出笑容。
小小箱包,承载家门口的就业希望,“水中珍珠”,也在变成勤劳致富的“金钥匙”。
看着基地水域被芡实叶片裹上层层绿衣,任超笑容满面。“8月开始第一茬,直到10月中旬,总共可收十二三茬,一天能收上百斤。”他一边介绍,一边向塘间走去。
因地势低洼,雨季积水严重,蒙洼蓄洪区的农业发展长期身陷桎梏。如今,蒙洼人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,芡实、莲藕等水生蔬菜成了这里变水患为水利、顺着水路找财路的发展道路。
2022年,任超的芡实基地注册了“王家坝振兴”商标,年产值300万元,现在正带动村民务工50多人,人均年收入1.5万元。
“我们因地制宜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,通过芡实、小麦轮作,保障了粮食安全,也兼顾了经济和生态效益。”任超正说着,身后塘面,几只白鹭振翅,飞向天空,他开玩笑:“它们不吃芡实,只吃塘里的鱼。”
环境好了,产业旺了,曾看“老天爷脸色”的庄台人也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
走进西田坡庄台,崭新的农产品展销中心十分显眼,阜南县利民村村书记李敏说,这是去年8月中旬建成的,现有50多种商品,包含利民村和整个阜南县的农产品及庄台主题的文创产品,供前来游玩的游客挑选。
近年来,随着阜南县政府大力推进庄台“五化”(净化、硬化、绿化、亮化、美化)建设、居民迁建和“四小园”建设,小小庄台变“妆台”,实现了美丽“蜕变”。
西田坡庄台,小小庄台变妆台。朱晓桐摄
李敏介绍道,利民村不断完善庄台基础设施,先后建成西田坡庄台游客服务中心、游客走廊,又在相邻的东田坡庄台建设东田坡供销社,一东一西,共同发展旅游产业。
“以发展庄台旅游为抓手,整合全村7个庄台资源,计划分别打造红色党建、民生风情、休闲度假等不同风格的旅游业态,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。”
家门口的环境变了,庄台人的观念也在变。
“环境改善了,设施齐全了,游客变多了,大家也更爱护自己的家乡了。”西田坡庄台农产品展销中心收银员郭娟说:“以前大家随手乱扔垃圾,现在这里发展旅游,游客络绎不绝,大家也很珍惜现在的好环境,对村容村貌也重视起来。”
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,曾经在淮河流域活动过的老子对水有着精到的论述。期待未来,阜阳干群能以自强不息的斗志,顺应自然定举措,因地制宜促发展,依靠改革攻坚,在皖北地区全面振兴中迈出更大步伐。(记者 孟一凡 朱晓桐)
编辑:陈邦银
凯发旗舰厅官网的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