潘先波 摄
1950年8月31日,在华东军政委员会的报告上批示。
1950年9月21日,在《淮北灾民的情况及调配粮食的意见》报告上批示。
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时观看佛子岭水库模型(资料图片)
毛主席回信
毛主席撰写的《大社的优越性》按语
佛子岭,亘古以来,籍籍无名。新中国建立以后,在主席的亲切关怀下,修水库、作批示、授旗帜、写回信,一时间,这个大别山区的一隅之地,声名鹊起,名闻遐迩。
根治淮河
侧岭横峰、九曲回肠的大别山,流淌着一条大河——淠河,是淮河上游一级支流,佛子岭就依偎在岸边。历史上,这条河流水患无穷,泛滥成灾,给两岸的民众,带来无尽的灾难,民不聊生。1950年7月,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,人民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失,面对灾情报告,毛主席数次落泪,下决心让民众摆脱水患,在毛主席的心头占据了重要位置。
那个时候,新中国刚刚成立,百废待兴,百业待举,恢复战争创伤,发展经济,保障民生,是新生共和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紧迫任务;随后,又要抗美援朝,保卫家园,确保在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交战中,打赢新中国的立国之战,是新中国领导们迫在眉睫的关键任务。可在毛主席的工作安排中,根治淮河水患,解救民众于苦海,显得刻不容缓。这在千头万绪、日无暇晷的工作中,毛主席两个月时间内,就根治淮河连续作出四次批示给周总理,可见一斑。
7月25日,毛主席在华东防汛指挥部《关于安徽、河南两省水灾情况的报告》上,就根治淮河问题批示给周总理:“除目前防救外,须考虑根治办法,现在开始准备,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,期以一年完成导淮,免去明年水患。请邀集有关人员讨论(一)目前防救、(二)根本导淮两问题。”①
8月5日,在《皖北灾情报告及生救工作意见》上,批示给周总理:“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导淮计划,送我一阅。此计划八月份须做好,由政务院通过,秋初即开始动工。”②
8月31日,再次批示给周总理:“……导淮必苏、皖、豫三省同时动手,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,均须以此为中心,并早日告诉他们。”③
9月21日,为督促治淮工程早日开工,给周总理批示:“现已九月底,治淮开工期不宜久延,请督促早日勘测,早日做好计划,早日开工。”④
为落实毛主席的指示,10月14日,政务院作出《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》,随即,中央成立淮河治理委员会,任命曾山兼任主任,由此开始了新中国第一次对大江大河的治理。
新中国,带来了新气象,也为科学家施展才华和抱负,提供了新舞台。治淮委员会工程部部长汪胡桢奉命主持制定《治淮方略》。这位后来被誉为“中国连拱坝之父”的汪胡桢,出生在浙江嘉兴一个贫困家庭,1922年7月,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。1923年6月,即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。毕业后,在美国从事设计、监工,他的事业,正冉冉上升,前途可期。
科学无国界,科学家有祖国。身处异国他乡,学有所成的汪胡桢,回望自己的祖国,多灾多难,民不聊生,加之江河多洪涝,水灾频繁,横流溃决,层出不穷。他期盼着国家昌盛,民族复兴,科学文化繁荣,希望能够为化水患为水利,贡献一己之力。1924年5月,婉谢了老师和美国有关机构的挽留和邀请,决定返回,报效祖国。
回国不久,国内军阀混战,他任教的南京河海工科大学,校舍被占,学校停课,民众灾难无穷。汪胡桢和大批仁人志士,满腔热忱投身祖国建设,此时只能心怀一腔悲愤,万种辛酸,想有所为而不能为。
新中国,带来了新气象,为科学家施展才华和抱负,提供了新舞台。接到命令的汪胡桢废寝忘食,夙夜在公,全身心投入《治淮方略》的编制之中。为消除淮河水患,趋利避害,在安徽淠河上游新建佛子岭水库列于其中。佛子岭水库列名于正式文件自此开始。
《治淮方略》编制完成并获淮委通过,为了慎重起见,曾山率汪胡桢、钱正英,专程去北京向周总理作汇报,他们深夜到北京,径直来到中南海周总理办公室,由钱正英向总理扼要作了《治淮方略》的汇报。周总理专注谛听,又频频颔首。谈到工程位置,因总图尺寸过大,就铺在地上,汪胡桢指着总图介绍,周总理与其他同志一起,俯身蹲在地上细看,并提岀问题,汪胡桢、钱正英一一作了回答。汇报毕,这个《方略》获得总理的首肯。⑤
担负使命的汪胡桢,回来后,立马带领技术人员,前往佛子岭地区,就坝址选择进行勘测、钻探等开展前期工作。汪胡桢在《佛子岭水库计划书》中,大胆提出采用国际先进的混凝土连拱坝技术。看到设计书,淮委及华东水利部的专家提出质疑,甚至有人说“汪某不要头颅了,这样巨大的工程,怎能在解放战争刚完成不久时进行。”
那时的科学民主,是落到实处的。意见纷繁,可以讨论;问题相持,可以争论;各抒己见,科学论证,目标就是建好“开国工程”。
1951年11月12日,水利界各方面的顶级专家茅以升、钱令希、黄文熙、黄万里、朱伯芳、张光斗、须恺、曹楚生、谷德振和汪胡桢、钱正英等16名专家,云集佛子岭工地一所草屋里,就坝型选择进行全方位科学论证。会前,汪胡桢带领一班人,基础工作扎实,并以图纸、模型及工程费估算表、优缺点比较表等为助,经过三天的论证,与会专家达成了共识,连拱坝在好、快、省方面占有突出的优势。黄万里教授代表专家会议,提出结论性意见:佛子岭水库应建连拱坝。
设计团队拿到专家会员结论,征求苏联专家的意见,他们听后感到惊讶,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法属阿尔及利亚刚建成,其他地方还没有成例。你们中国才开始建几座土坝子,甚至混凝土重力坝都还没有修建过,连拱坝的设计和施工,艰难得多,特别是抗震、防渗如何解决?你们一无经验,二无资料,根本解决不了这些难题。“老大哥”表示坚决反对。
意见相左,怎么办?钱正英受指挥部委托,向曾山和淮委作专家论证会议结果的汇报,也述及苏联专家的意见。曾山详细听取各种意见,果断地说:“既然中国专家提出的方案有道理,有把握,又节约,又快,就应当相信中国的专家。”⑥
当喜讯通过无线电传到佛子岭,技术人员欣喜若狂,群情激奋,信心倍增。
1951年1月9日,佛子岭水库工程动工。这是开国之初,大江大河治理标志性开山之作,也是治淮骨干控制性工程,国家关注,全国人民期待。
此时,昔日险山恶水、穷乡僻壤的蛮荒之地,成为新中国战天斗地,重新安排旧山河的先驱之地和火热战场。为鼓舞干劲,凝聚力量,1951年5月2日,邵力子率领中央治淮视察团,把印有毛主席题词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”的锦旗,送到佛子岭水库工地⑦。
伟大号召,激发了参与水库建设的干部、技术人员、民工、军人,建设新中国的豪迈干劲,全体工程建设者,拧成一股绳,上下同心,顶住西方世界对我国的制裁,克服他们在技术、设备、物资、信息等方面的封锁,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,自力更生,艰苦拼搏,仅用880天,于1954年10月,大型混凝土连拱坝——佛子岭水库,横空出世,如一面晶莹剔透的天空之境,镶嵌在佛子岭的深山峡谷之中。这在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坝型,赢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赞扬和钦佩,被誉为“远东第一坝”。
水库建成,桀骜不驯的洪水,被驯服得温顺而安详,百姓的家园安澜,福祉倍增。毛主席多想亲眼看一看,感受一下,凝聚我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“大国工程”,可日理万机的毛主席,没有时间亲往佛子岭。
可佛子岭水库,在他老人家心中有着重要位置。1958年9月17日,在安徽视察期间,特意到安徽博物馆水利馆,察看了佛子岭水库模型,他非常高兴地对随行人员说:“人民要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。”⑧
2019年,佛子岭水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21年,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前夕,水利部为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间,不同历史时期领导人民,治水兴水的生动实践、伟大成就,公布了117项“人民治水·百年功绩”治水项目,佛子岭水库光荣入选。
光辉按语
1955年,全国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,为因势利导,推动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。毛主席亲自编辑并写序言《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》(上中下册),1956年1月,由人民出版社出版,收入书中的176篇材料,毛主席逐篇审阅,并提出修改意见,还为其中的104篇加写“本书编者按”。⑨
同时,“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现在的情况,我们准备从176篇材料中抽出44篇,约有27万字,印一个节本,使那些不可能阅读全书的人也能够接触这个问题”⑩(毛主席序言语),《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(选本)》,也同时出版。
1955年12月,毛主席审阅了江苏省《新海连市朝阳乡朝阳大队的发展和巩固》材料,后标题改为《大社优越性》收入,毛主席亲撰按语:
“这篇文章写得很好,值得一阅。现在办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,为了易于办成,为了使干部和群众迅速取得经验,二、三十户的小社为多。但是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,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,不能使用机器。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,不能停留太久,应当逐步合并。有些地方可以一乡为一个社,少数地方可以几乡为一个社,当然会有很多地方一乡有几个社的。不但平原地区可以办大社,山区也可以办大社。安徽佛子岭水库所在的一个乡,全是山地,纵横几十里,就办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农林牧综合经营的合作社。当然,这种合并要有步骤,要有适当的干部,要得到群众的同意。”11 12
在此按语中,毛主席把佛子岭山区办“大社”经验,作为典型推荐给全国。
毛主席是怎么知道山旮旯里的佛子岭,还有他们办“大社”的呢?这里要提到一个人,他就是徐业夫。徐业夫出生霍山县,是早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,1934年11月,随红25军长征到陕北。1935年11月,毛主席、周副主席和彭德怀司令员在陕北甘泉县接见徐海东和程子华,身为徐海东机要员的徐业夫随行,他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。1936年,徐海东得知毛主席身边急需机要人员,向毛主席慎重而负责地推荐了徐业夫。当年年底,徐业夫被调到中央军委机要科工作,开始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生涯,几十年如一日,紧跟毛主席南征北战,形影相随,长达38年,直到逝世,是深受毛主席长期倚重的机要秘书。
毛主席历来注重调查研究,不仅经常深入各地视察,了解情况,解决问题,还经常组织身边的工作人员,到农村搞调查,察民情,求民意。回京后,要把看到、听到的情况,一五一十地向他汇报。
1953年是我国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局之年,佛子岭水库正在兴建中。毛主席知道徐业夫是安徽霍山县人,为了解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,广泛收集基层各方面的意见,了解佛子岭水库建设情况,1953年10月,毛主席派遣徐业夫回到阔别20多年的霍山县,考察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情况。他深入到佛子岭水库建设工地,向工人、技术人员详细了解工程进展和钢材、水泥、木材等建筑材料保障供给,以及民工组织情况。在佛子岭区委会,他向霍山县基层干部,了解当地群众从成立互助组,到办“大社”的生产生活情况,并亲历“大林社”实地开展调研。徐业夫回到北京后,把在家乡的耳闻目睹和呈现的欣欣向荣景象,写成调研报告呈送毛主席,为毛主席在撰写《大社的优越性》按语时,肯定霍山县佛子岭山区办“大社”的好做法、好经验提供了现实依据。
两封回信
上个世纪,佛子岭人民收到两封毛主席的回信,透过来自中南海暖暖寄语,毛主席对佛子岭真情关怀,跃然纸上。
在佛子岭水库文化馆,展板上有一张毛主席给“安徽省霍山县佛子岭水库农工子女小学全体同学”回信的照片。回信全文和毛主席的照片,清晰可见。
回信说:“由安徽日报社转给毛主席的信和照片二张都收到了。谢谢你们。希望你们努力学习,锻炼身体,以便将来很好地为祖国服务,为生产服务。兹寄主席的照片一张,请你们留作纪念。祝你们进步。”
落款是“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,1954年6月30日”。
当时,佛子岭水库正在争分夺秒、如火如荼建设。为了解决参与水库建设的干部、民工、军人、工程技术人员等子女上学,政府在工区设立了“农工子女小学”。孩子们亲眼目睹父辈们夜以继日、艰苦奋战的干劲;在老师的讲课中,他们明白了,父辈是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,从事造福新中国的伟大的事业。他们满怀对毛主席的热爱,对新中国未来的憧憬,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两张他们的照片,请到工地采访的《安徽日报》记者,转到北京,给敬爱的毛主席,向他老人家汇报他们学习、生活情况,表示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,将来建设新中国。这些孩子们的愿望没有落空,不久,他们收到来自北京的回信。
收到毛主席的回信,孩子们欢呼雀跃,奔走相告。毛主席对下一代的关爱,也激励着参与佛子岭水库建设的每一个人,他们就一个心愿,拼命苦干,确保工期,早日建成佛子岭水库,报答毛主席、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之情。
在安徽省霍山县档案馆,陈列着另一封回信,这是来自北京中南海,给“佛子岭公社贫下中农”发来的。
信函说:“你们于一九七三年五月送给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黄芽茶8斤已收到,谢谢你们!”“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要艰苦奋斗,厉行节约,反对浪费,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历来教导,和中央关于不准向任何单位和个人赠送礼物的规定,希望你们切实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和中央的规定办事,今后不要再送礼。现将送来的东西折价48元寄给你们,请查收。”落款为“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处。一九七三年九月十五日”。
这封回信的来历,还得从霍山县的红色历史说起。位于大别山区的霍山,是革命老区,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皖西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,是我党的重要建党基地,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,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,红军故里,将军摇篮。在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时期,是安徽红色区域中心,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期间,霍山人民艰苦卓越,牺牲奉献,屡建奇功。
“三座大山”推翻了,可自然界的敌人侵扰和袭击,让民众赖以生存的家园,屡遭破坏。1950年,淮河流域连降暴雨,灾害严重,家园被毁,村民背井离乡。在毛主席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”伟大号召鼓舞下,党中央、政务院科学决策,举全国之力,在霍山县佛子岭修建大型水库,锁住洪水猛兽,百姓得以安居乐业,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,经济与社会发展长足前进,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感激之情,了然于胸。
到了上世纪70年代,佛子岭人民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提高,他们翻身不忘共产党,幸福不忘毛主席,如何表达对毛主席、共产党的爱戴,一直是久居心中的夙愿。1973年5月,路边的高音喇叭,正在播放江西民歌《请茶歌》:
“同志哥
请喝一杯茶呀
请喝一杯茶
井岗山的茶叶
甜又香啊 甜又香啊
当年领袖毛委员啊
带领红军上井岗啊
茶树本是红军种
风里生来雨里长
茶树林中战歌响啊
军民同心打豺狼 打豺狼啊……”
优美的旋律、动人的歌词,给采茶的佛子岭群众以启迪,这里的茶叶自古以来就是历史名茶,与黄山、黄梅戏并称“安徽三黄”。经过合计,他们决定,将自己手中的新茶寄到北京,给伟大领袖毛主席品尝,借以表达对毛主席、共产党的感恩之情。
当年9月,“佛子岭公社贫下中农”收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寄来的信函。50多年的时光过去了,毛主席嘱托寄来的黄芽茶折价款,和“不准向任何单位和个人赠送礼物的规定”,在佛子岭人民的心中,切身感受到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,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。人民领袖心里时刻装着群众,时刻想着群众,为群众谋幸福,不占群众丝毫便宜的崇高情怀,照见了共产党人和人民领袖严以律己、清正廉洁的政治品格。
参考文献:
①《毛泽东年谱》第1第165页,中央文献出版社,2013年12月版
②《毛泽东年谱》第1第169页,中央文献出版社,2013年12月版
③《毛泽东年谱》第1第182页,中央文献出版社,2013年12月版
④《毛泽东年谱》第1第197页,中央文献出版社,2013年12月版
⑤《一代水工汪胡桢》第204—205页,当代中国出版社,1997年12月版
⑥《我与曾山》第119页,邓六金著,新华出版社,1999年12月版
⑦《毛泽东年谱》第1第333页,中央文献出版社,2013年12月版
⑧《毛泽东年谱》第3第447页,中央文献出版社,2013年12月版
⑨《毛泽东年谱》第2第480页,中央文献出版社,2013年12月版
⑩《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(选本)》第2页,人民出版社,1956年1月版
11《毛泽东年谱》第2第490页,中央文献出版社,2013年12月版
12《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》(中册)第611页,人民出版社,1956年1月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