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正月,皖西大别山区农村,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,在车流穿梭的公路傍,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中,人们衣着整洁而光鲜,或单个,或三两结伴,也有拖儿带女,络绎不绝,边走边聊,喜悦而行,而他们每人手中都不会空落落的,或提,或挎,或摩托车、自行车驮着年礼,时下生活好了,只要道路允许,也会开车,走村串户,进出庄户,出入人家。大家不约而同在此时节,做着一年一次同一件重要的事情——“走人家”。在广袤的大地上,形成一道蔚为壮观的流动的风景线。
“走人家”,是这里春节拜年的俗称。著名作家台静农先生在其著作中,有过专门记述。这一方式,是多年沿袭下来的一种习俗,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重要礼节,也是对自己辛劳一年的身心放松,也可看成是给自己发放的福利,或者犒劳吧。与之相对应,亲朋好友到自己家拜年,叫“上门”。
皖西山区,山高岭大,沟壑纵横。过去,交通不便,往来艰难,现在交通倒是改善了,青壮年又要外出务工,或者工作,平日里大家各奔东西,天南海北,各自忙碌,很少见面,更难得交流,有的就渐渐生分掉了。“水越流越少,人越走越亲”。春节是农闲的日子,单位的,打工的,又有假期,这段日子赋闲在家,为“走人家”创造了难得的时间和空间,看长辈,走亲戚,访朋友,相互串串,走动走动,絮叨絮叨,交流、联络感情,相互分享成功的快乐,诉说在外的乡愁,展望来年的愿景。
“走人家”的安排是有讲究的,或者说,是有礼路的。比如,走哪些人家,什么时候去、谁家先谁家后、带什么拜年礼、一起去哪些人等等,这些都需要家主一番精心盘算。如果考虑不周全,即便上门了,也会招惹责怪的。
正月初一和十三,这两个日子,一般是不“走人家”的。正月初一,一来,防止出门撞见“太岁”,而与之冲克,冲克会影响自己一年的运程,这其中有迷信成分,究其缘由,人们虽三缄其口,却都是实实在在这么做的。二来,这一带有“拜新陵”的风俗,就是上年谁家有人亡故,亲朋好友会在初一这一天,到他家去看望,给予宽慰。重视的人家还会设立专门的灵台,供来人祭拜。如果上一年平平安安,如果不是至亲,初一这一天要是前往,主家心里会有阴影和芥蒂的。至于正月十三日,旧俗相传系“杨公忌”,认为这个日子很毒,忌出门,忌做活。其余,在正月半前,都是“走人家”的好日子。要是在这个时段没有走完,正月十六到正月底,也是可以“走人家”的,不过,进门后,见到主人,第一句话,一定要诚恳地说一句:“来拜个迟年”,话语里包含歉疚,也有“上门”迟了,请主家谅解之意。
“走人家”,要“走”哪些家子,根据各家状况,不一而足,大多以上年到家“上门”情况,大致考虑,这叫礼尚往来,以礼相待。当然,有些至亲长辈,像岳父家、姥姥家等,即便对方没有“上门”,也是要走的。可谁先谁后,是需要一番筹谋的。长亲为先,平辈在后,这是规矩。在实际“走”的时候,长辈或者家中有老人的,是早晨去,平辈或者年龄相仿的,是可以下午去的。初二早晨,首先上岳父家门,给岳父母拜年、请安。随后,依次是姥姥、舅舅、姑姥、姨娘,这些长辈都是必去的,而且家主必须亲临前往,至于其他表亲、远房亲戚和亲朋好友,视情往后随机确定,或自己或安排子女“上门”,有来有往,投桃报李。
“上门”所携年礼,也是有讲究的。年礼,农户自产的鸡鱼肉蛋,是拿不出手的,除非经过加工,变了花样,即便这样,比如,一些腊货,像腊肠、猪口条、猪耳朵、猪头肉等,虽有“常来常往”、“赚头”、“顺风”、“元宝”等美好寓意,也是不能作为主打年礼的,而只能作为“附礼”,拜年时随行带上,也要向主家声明,给你们“尝尝”。还有就是除夕前送的东西,也是不能算在年礼分内的,像年冬腊月,杀了一头年猪,想孝敬一下长辈,或给亲朋好友,送上一刀几斤猪肉,俗称“打猪衁”,与拜年礼,是沾不上边的。拜年礼,一定要是从街市上购得的,这样才显得心是实诚的,这是人们约定俗成的。
腊月“打年货”,采购“走人家”所需年礼,是重头戏之一。在外地工作,准备回老家过年的时候,心里码算码算,在当地购得一些年礼,作“走人家”之用,区别于老家的“大路货”,尽显与众不同而又体面。至于年礼的轻重,则视“走人家”上门主人,在家族的威望,在自家心中的份量,来考量和决定。虽走各家所带年礼的含金量有所高低,花样也有多少之别,但是样数,一定要是双数,不能是单数,蕴含好事成双的祝愿。装年礼所用,或手提袋,或包装箱,一定要用红色或者彩色,绝对不能用白色或者黑色,现在商品的包装五花八门,如果对年礼包装不满意,出门前,一定要系上一条红带子,或者贴一块红纸,以图喜庆和吉祥。到长辈家“上门”,样数多一点,到平辈家“上门”,样数少一点。年礼,过去简单和低廉,一般来说,一包红糖和糕点是标配。如果条件好的人家,也会配些糖果、点心之类。红糖在供销社或者代销点购买时,营业员会用包装纸,多用的是旧报纸,包成三角体宝塔型,然后再把一块长方形大红纸片,夹在捆绳下面,紧附在红糖包上,与其连成一体,象征红红火火,甜甜蜜蜜。而糕点多是方片糕,拆开包装,一片片连成整体,有节节高之意。
生活好了,“走人家”的年礼,也水涨船高,有些地方,有些家庭之间,甚至出现相互攀比之风。现在,“走人家”的年礼,升高到四个样子,酒、香烟、糕点、营养品是其标配,其价格、档次有高有低,根据“上门”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,讲究的,或者条件好的,样数还会增加。
日子到了,年礼备齐,接下来,就是家里哪些人去“走人家”。
一般人家,男主人独自或者带着孩子“走人家”,这样显得重视而诚挚,女主人居家,接待“上门”的客人,要是客人在家吃饭,操办饭菜,也得心应手。如果是夫妻带着儿女一起“走人家”,一定是有老人在家里撑着,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外出,在外滋润得面红耳赤才能归家。
“走人家”出去就是一天,不是家里来了特别重要的客人,中途不会归家,也就不可能背锅带瓢。中午和晚上在哪家吃饭,出门一定要盘算好,在哪家吃饭是“看得起”,大多数都是在长辈家吃饭。如果在哪家吃中饭,一般早晨第一家就去“上门”,进门先把年礼摆放到堂屋中堂下的条几或箱柜上,现在有的携带整箱的酒,摆放不下,就放在携带的其它年礼,大致位置的下方,表示这些是一家来的,这个不经意的做法,是对主家的敬重,如果年礼重且档次高,也能够给主家壮壮门面,使主家在来人面前有面子,也显得主人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。然后,与主家说些拜年喜庆的话,问长问短,叙叙东西,一支烟功夫,直截了当告诉主人,“我中午在你家吃饭,时间还早,我还有几家要走。”主人就会愉快地答应。晚饭的安排,也如法炮制。
临近午饭时分,进门后,一定会告诉主人,我又走了哪几家子,这样主人心里明白,至少在这些人家,他的位置是最高的,内心偷着乐。这时,如果同来的有女人,她会直接去厨房,自告奋勇当帮手,女主人会客气地让她歇歇,去喝茶、嗑瓜子、吃糖和点心。
“过年不缺菜,来人揭锅盖”。不大一会,女主人张罗的丰盛午餐,烧、炖、炒、拌均有,新鲜和腊味皆备,摆满一桌,其中,鱼和圆子是必不可少的,有年年有余、团团圆圆之意。碗筷也放置好,酒也拿上桌了,男主人惯例性地询问女主人:“好了?”女主人利索地回应:“好了!”
这时,男主人起身请客人入席。入席时座位也是有规矩的,主人讲究的,一般都不会用圆桌,那是家庭团聚之用,招待客人都摆放“八仙桌”,其摆放也有套路,要把它放在堂屋的中央,桌面的面心板缝隙要与大门垂直,四面各摆放两把椅子,也有放置条凳的。座席安排,遵循以左为尊、以上为尊、对门为上的原则。主人一声招呼,请客人入座,自己率先步入上环位置,在右边站立,把左边的位置空出,让给长辈或者年龄较大者落座,左上位置和右上位置,被视为一席和二席,以此类推,他们的下方,是三、四席,以座位的分配可以看清,来客在主人心目中的分量。主人先邀请坐上环的客人与自己并排而坐,然后相关客人入座一席、二席,其他客人就相互礼让,你推我拉,客客气气,先后相应入席。坐在下方的二位,右边的一位叫“帮衬”,除了喝酒招呼之外,还负有传碟上菜之责。左边的叫“酒司令”,专司斟酒,附带吆喝大家喝酒之任。三席位置则是“酒头”,带头喝酒是其天职,此乃责任重大,关乎酒桌的氛围,关乎客人能否喝好,此职大多是主人刻意挑选之人,或者邀请邻居、晚辈前来陪客,其具有性格豪爽、酒量大,并有巧言劝酒之能力,也有不见外者,自告奋勇担纲此任,在象征“事事如意”的四个共饮酒下肚,他要打破客人放不开的僵局,引领喝酒的风向标,先来一个“通关”,从一席开始,每人先陪一杯,然后提议他人,以他为模,也来一个“通关”,如此往复,要是冷场,酒实在干不下去了,他会自找对象,其目标多是位坐一席之人,共同来个“一口闷”,或“炸罍子”。这一桌如果没有二三个人,喝得东倒西歪、认不清南北,会认为他是没有尽到责任的,以后只要有人提到此顿年酒,会落下话柄,让人讥笑。
就这样,在推杯换盏、觥筹交错中,酒局打开了,酒场如战场,迎酒而上,相互厮杀,没有一个服输的,总希望倾其酒力,把对方干下阵来。在混战的局面下,平辈之间为赢下酒局,往往会行酒令,输者喝酒,常见的有划拳、打杠子、猜扑克等,目的是想让对方多喝一点,多吃一点,奉行“劝酒劝菜无恶意”。酒令开始,全桌的目光都聚焦到行令者身上,旁观者则呈坐山观虎斗之状,经过一番较量,不服输者,要继续战斗,扭转乾坤,胜者,则高举胜旗,见好就收。二者各找理由,相互争辩、争吵,旁观者则打圆场,把酒局推向了高潮。在酒话、大话和吵闹、叱责中,相互间,交流了感情,增加了友情,融洽了亲情,浓郁了乡情,即便有人说了过头话,大度的人也不往心里去,权当“酒后失言”,泰然地一听了之。
再喧闹的酒席,都有酒终人散之时。握别之时,每人都会向主人表功,“我今天喝的最多”,其暗含对主人的感谢,主人也会客气地说:“少酒无菜,耽误功夫了,也不知吃饱喝好没有?”诙谐的客人会说:“菜是没有,全是肉,我是酒足饭饱,得几天消化呢!”
在目送和回望的眸光里,他们看到来年的新春!
凯发旗舰厅官网的友情链接